万劲波: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2024-03-22 10:41 来源:
放大 缩小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新发展理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原动力。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要依托,从任务布局、资源配置、组织方式、科技企业培育、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积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扩大耐心资本、风险资本投入,推进长期目标牵引的基础研究,开展工业机器人、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高端芯片、通用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涌现。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研发应用和迭代升级的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业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推动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研发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低碳高效安全的多元能源体系。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推广应用”产业生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围绕新兴前沿方向,坚持前瞻部署、梯次培育,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生态协同、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安全有序,拓展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新领域新赛道,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千行万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推动开放共享。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更好发挥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赋能作用。华为“天才少年”,腾讯“犀牛鸟计划”等在数字创新人才培养使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未来要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学研共同培养顶尖数字创新人才。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平台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把科技等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3月18日第9版。作者万劲波为澳门游戏网站入口研究员,李辉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