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熹 万劲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2024-04-11 14:3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放大 缩小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培育壮大‘新字号’”的思想一脉相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旨在推进产业高端化。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强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旨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求“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对加快培育高端智能绿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在一定地理空间的集聚,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新质生产力技术新、领域新、配置新的“三新”特征以及“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因此,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赋能千行万业。各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引领,依托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够不断吸引新的主体和新的要素融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集群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空间集聚性,知识、技术、产业创新溢出效应强,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物、数字创意等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

最后,构建同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是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各地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谋划集群建设,全面融入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从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强调“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为统筹集群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是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产业集群和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建设,构建梯次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体系。一方面,优化各类集群的区域和领域布局,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装备等领域,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若干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大对产业集群中可再生能源、能效改进和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吸引企业在特定区域建设绿色产业园区,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发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实力雄厚、数字经济势头强劲、绿色经济发展要素集聚等优势,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双转型,率先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协同,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和产业集群垂直管理机制,支持各类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设立集群运营机构,构建“主管部门—产业集群—运营机构”上下协同机制。国家层面要动态评估集群建设情况,加大分类指导和支持力度。各地要立足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明确突破口、找准发力点,积极储备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瞄准本地集群升级创新的薄弱环节,发挥好政策“组合拳”效力,精准提升集群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能级。

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壮大人工智能、6G等新兴产业,前瞻培育脑机接口、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完善基础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和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甄别机制,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推动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上下衔接、差异化布局、协同联动的基础研究创新格局,加强基础研究源头供给。加大国家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创新活动的起始阶段就明确其产业化的目标方向,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渠道。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探索完善有助于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技术成果及时产业化的新机制。

三是加强人才链、资金链、数据链等要素配套,营造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创新生态。一方面,建立与集群需求相适应的要素保障机制,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数据链等要素协同。面向重点和新兴领域,统筹推进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实行“高精尖缺”引才清单制度,靶向引进融合型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引才产业适配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技术、产业创新的支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潜力,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另一方面,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强化政策统筹。全面落实经济科技等体制改革要求,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构建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实施新兴技术与产品包容审慎监管,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突出细分领域特色,发挥龙头企业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优势,组建“1+N”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体。运用数字智能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

(作者分别系澳门游戏网站入口副研究员、研究员。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3月29日第2版智库观点。)


附件: